500年前四治黃河 他給后世留下寶貴治河方略
◎陳 靜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明代很長一段時間,大運河不僅承擔了漕糧、漕銀的運輸,還肩負著軍需運送,商貿(mào)往來以及官員、考生、使客流動等職能,是明朝維持國計民生的生命線,維持京杭大運河的暢通也成為明代十分重要的社會政治問題。明朝中后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對黃、淮、運的治理不可分割,主張將黃、淮、運三者結(jié)合起來治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潘季馴。
潘季馴(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市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吳興區(qū))人。他曾在嘉靖四十四年到萬歷二十年這27年中,四次任總理河道大臣。他將黃河、運河、淮河及黃淮入??诘闹卫磉B起來,進行統(tǒng)一的考慮和規(guī)劃,在他的指揮下,治理效果斐然。
潘季馴第一次總理河道是在嘉靖四十四年,當年七月,黃河在江蘇沛縣決口,“上下二百余里運道俱淤”,運船阻滯,漕運中斷。朝廷命潘季馴總理河道,協(xié)助總理河道及漕運的工部尚書朱衡“治河保運”。接到詔令后,潘季馴日夜兼程,到達總河衙門駐扎地山東濟寧,在與朱衡一起到災(zāi)區(qū)勘察了水情之后,提出了“治水之道,開導(dǎo)上源與疏浚下流兩端”的治理主張。所謂的“開導(dǎo)上源”就是疏導(dǎo)新集到龐家屯、趙家圈的黃河賈魯故道,所謂“疏浚下流”就是以疏浚秦溝、濁河來減弱黃河水勢,從而浚通南陽到留城這一段運河故道。但朝廷本著漕運優(yōu)先的原則,并未采取潘季馴的方案。
隆慶三年至四年,黃河、淮河相繼發(fā)生水災(zāi),從睢寧至宿遷之間的180余里河道淤塞,上千艘糧船受阻不能前進,朝野震驚。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再次任丁憂期滿的潘季馴為總河。潘季馴經(jīng)過多次實地勘察之后,提出只有高筑堤防才能避免這段河道再次沖決。但這個工程過于浩大,花費不小,而明朝廷當時國庫空虛,潘季馴權(quán)衡之后,上疏朝廷,提議筑塞決口,開渠引水疏浚淤河,使漕船盡快順利通過。明朝廷以保運為主,很快就采納了潘季馴的建議。在潘季馴的指揮下,工程效率極高,在隆慶五年六月基本完工。
萬歷初年,黃河、淮河屢次決口,運道又頻繁被阻。在張居正的建議下,潘季馴被任命為總理河漕大臣,這一次,他兼管治河與治漕,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和助手江一麟走遍了河南、山東、南直隸等省市,將水患災(zāi)害一一查閱明白后,潘季馴形成了全面綜合治理黃、淮、運的方案:一是加修河岸堤壩,以“束水攻沙”。在河道旁筑縷堤(靠近河邊修筑的小堤,堤身低矮,形狀如絲縷,因此得名,可以束水歸漕,以水攻沙)和遙堤(筑在縷堤以外,距河岸較遠,用來防范特大洪水,可以攔截洪水,防止?jié)Q),同時解決攻沙和防洪兩大問題;二是堵塞高家堰決口,使淮水盡從清口出,以“蓄清刷黃”,沖沙入海。
萬歷十六年五月,明朝廷再次任命潘季馴總理河道。與前三次相同,潘季馴上任后,即沿河勘視。在第四次治河期間,潘季馴完成了幾件大事:一是指揮完成了山東、河南、南直隸三省境內(nèi)的堤防修守工程;二是開奎山支河,泄除徐州城因黃河決堤所積之水;三是提出淤灘固堤的治理思想,即在檢查遙堤堅固的前提下,主動決縷堤引水進沙,水退沙淤則灘隨之增高,利用黃河的泥沙來鞏固堤壩;四是完成水利史著作《河防一覽》,對自己這些年對黃淮運治理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
嘉靖二十九年春,29歲的潘季馴從家鄉(xiāng)乘舟北上進京參加會試,第一次領(lǐng)略了黃、淮、運的風(fēng)情。當時的他不會想到,對這些河流的治理將耗費他半生的心血。他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此而留名青史。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淤灘固堤等思想備受后世的治河家們推崇,如清代的靳輔、陳潢、張鵬翮等,幾乎都受到了潘季馴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他的治理思想仍為我們的治河實踐提供著有益的啟示。
[作者系濟南中華文化學(xué)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xué)院)講師]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tǒng)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fù)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qū)⒚媾R“性別失調(diào)”
- 21-12-31控制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guān)”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wù)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shù)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shè)備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