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觸發(fā)器”量子比特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一種新型量子比特的操作,稱為“觸發(fā)器”量子比特,它結(jié)合了單個原子的精巧量子特性和普通電腦芯片電信號的易控性。研究成果發(fā)表在《科學進展》上。
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團隊在世界上率先證明,電子的自旋以及硅中單個磷原子的核自旋可用作量子比特。雖然兩個量子比特本身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但它們的運行需要振蕩磁場。而磁場很難在單個量子計算機組件的典型納米尺度上定位。
團隊意識到,將量子比特定義為電子和原子核的上/下組合方向,將允許僅使用電場來控制這樣的量子位。這個新的量子比特被稱為“觸發(fā)器”,因為它由屬于同一原子的兩個自旋(電子自旋和核自旋)組成,條件是它們總是指向相反的方向。
該理論預測,通過相對于原子核置換電子,可對觸發(fā)器量子比特的任意量子態(tài)進行編程。新研究以完美的準確性證實了這一預測。
最重要的是,這種電子位移是通過向小金屬電極施加電壓而不是用振蕩磁場照射芯片來獲得的。其更類似于傳統(tǒng)硅計算機中通常路由的電信號類型芯片。
通過從原子核中置換電子來對觸發(fā)器量子比特進行電氣控制,會伴隨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當負電荷(電子)遠離正電荷(原子核)時,會形成電偶極子;將兩個(或更多)電偶極子彼此靠近放置會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強電耦合。這就可調(diào)制執(zhí)行多量子比特邏輯運算。
這些電偶極子不需要相互接觸但又相互影響。理論研究表明,200納米是快速和高保真量子操作的最佳距離。研究人員稱,這可能是一個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進展,其足以允許在量子比特間插入各種控制和讀出設備,使處理器更容易連接和操作。
【總編輯圈點】
近年來,量子通信領域的大進展和小進步不斷,只是大多成果仍處在實驗室階段,離百姓生活還有距離。不過,要有耐心:人工智能領域在沉淀多年之后,推出了ChatGPT這樣大受用戶歡迎、震驚整個科技界的里程碑式應用。在不遠的將來,量子通信領域會不會也醞釀出類似的“殺手锏”級應用,讓看似玄妙難懂、遙不可及的量子比特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很有可能的。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tǒng)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qū)⒚媾R“性別失調(diào)”
- 21-12-31控制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shù)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