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wěn)定繁殖 我科學家發(fā)現大鯢野外純種
【科技前沿】
本報江西靖安5月19日電(記者胡曉軍 通訊員徐仲庭) 18日出版的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刊登《中國大鯢野外純種種群的發(fā)現為其有效保護帶來新機遇》一文報道:“綜合形態(tài)學和遺傳分化證據,該研究描述一新種——江西大鯢Andrias jiangxiensis sp.nov.。這是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wěn)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
據研究人員介紹,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位于江西省靖安縣的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采用標記—重捕法進行野外監(jiān)測,共記錄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在內的700余尾個體,并連續(xù)兩年觀察到野外繁殖,經專家評審后得出此項“發(fā)現江西大鯢野外純種種群”科研成果?;蚪M水平數據分析支持江西大鯢遺傳分化顯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區(qū)大鯢的雜交污染。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中國特有珍稀兩棲動物,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占據重要地位。娃娃魚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時代。由于這一類群具備漫長的演化歷史和極高的演化獨特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我國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其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平方千米。專家介紹,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wěn)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tài)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據了解,江西大鯢研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立項,國家和江西省有關科研單位以及靖安縣有關部門聯合承擔。該研究為受人類活動影響(如人為遷移,過度利用等)而瀕臨滅絕的物種制定和調整保護計劃提供了參考和示范。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將面臨“性別失調”
- 21-12-31控制調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